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推普同心·银井同行”团队赴
瑞丽银井村开展系列推普活动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边疆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推广普通话是打破地域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基石。
2025 年暑期,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推普同心·银井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银井村及银井边防小学,联合开展多维推普活动。作为中缅跨境民族聚居区,银井村语言生态复杂多元,村民以傣语、缅甸语为主,普通话普及程度直接影响边民交流、产业发展与文化认同。团队立足边疆稳边固防、文化戍边的战略需求,以语言为桥,助力打通信息沟通壁垒,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一、声入人心,主题宣讲激活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团队联合银井边防小学,面向该校 70名小学生(含 50名傣族学生和 20名缅籍留学生),策划开展了“ 一口普通话 伴我行中华”主题宣讲活动。活动聚焦激发语言兴趣与文化认同,以“情景式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四大名著动画片段,朗诵经典诗词,并模拟购物、问路等场景对话,通过动画视听、集体诵读、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 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体味语言韵律之美,进一步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涨,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与自信显著提升,尤其是缅籍留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意愿明显增强,更愿意主动分享交流,有效促进了边境青少年,特别是跨境学童对普通话的掌握和文化认同感。
二、童声筑梦,校园推普角构建长效阵地
在前期宣讲基础上,团队与银井边防小学共建“普通话伴我 成长”校园普通话角。团队精心配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注 音读物、成语故事集、经典诗词选等书籍,并特别制作实用性强、 针对性高的《普通话纠音手册》,为学生们提供常态化的学习指 导和纠音参考。普通话角迅速成为校园文化亮点,课间借阅、朗读的学生日益增多,校园内形成了互帮互助、 自觉练习普通话的良好风气,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普通话表达更加自信流畅。该校教师评价,“推普角不仅解决发音难题,更让中华经典浸润童心,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孵化器’”。
三、语见真心,家访帮扶打通“最后一公里”
团队深入银井村,创新实施“我与普通话”走访调研及“小手拉大手、同讲普通话”一对一家庭纠音帮扶活动。期间,先后深入农户家庭发放并指导使用《普通话纠音手册》100份,并创新采用“学生主导+ 团队辅助”模式,由学生担任“小老师”,指导家长使用《普通话纠音手册》区分难点音节,团队提供专业示范并设计“家庭 15 分钟对话练习”,通过班级群音频打卡监督进度。在活动末期还举办“家庭普通话展示会”,组织亲子合诵诗词、生活对话表演,表彰“最佳学习家庭”。此项活动构建了高效的家校协同推普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家庭推普氛围,将普通话学习融入日常生活,有效提升了边境村民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促进文化认同、服务乡村振兴筑牢了语言根基。
“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 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本次“推普同心 ·银井同行”系列活动的成功开展,正是对“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和有力呼应。实践证明,在“ 一寨两国”的独特边疆环境中,普通话推广不仅打破跨境交流壁垒,更成为深化文化认同、稳固边防民心的纽带。未来,“推普同心・银井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以青春之力深化语言赋能,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家国、守护边关的永恒纽带,在讲好中华故事、守护边疆安宁的征程中,以挺膺担当镌刻新时代的璀璨印记,将青春书写在祖国边疆的广袤热土上。
zhou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