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交需求
立刻免费获取报价
图文详情
新质扬帆 绿能启航:五凤论见共探海洋经济新未来
发表时间: 2025-10-16 文章来源:会展管家大总管 浏览:0

在全球海洋经济深度融入数字技术、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变革浪潮的当下,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战略选择。福建作为海洋大省,如何依托海洋能源、海洋装备等绿色产业优势,实现海洋强省建设战略目标?10月14日,“五凤论见”第133期——“新质扬帆 绿能启航”海洋经济专场活动在福州软件园海洋经济科创高地成功举办,共同探讨数字技术与绿色能源双轮驱动下海洋经济的发展新路径,助推福建海洋强省战略落地。

活动由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福州市软件园管理委员会、福建省水产设计院联合主办,福州软件园科技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福州市鼓楼区国有资产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支持。来自海渔主管部门、海洋经济和数字技术领域专家学者、涉海高校及科研院所、涉海企业等近百人齐聚一堂。中国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大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二级巡视员朱红,福建省水产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剑锋,福建理工大学互联网经贸学院院长张建中,福州市软件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章欢芳,福建理工大学智慧海洋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董帝渤,福建省委党校教授蔡勇志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本次活动。

向海而兴:福建“蓝色引擎”动力澎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今年7月,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福州市软件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章欢芳表示,为进一步贯彻书记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市强化海洋经济战略部署,福州市鼓楼区和软件园将海洋经济列为重点发展赛道,全力布局、攻坚突破,着力打造“鼓楼区海洋经济科创高地”,构建“数字技术+海洋经济”的特色产业生态。目前,园区已集聚了申昊科技等一批深耕海洋领域的优质企业,他们共同为本地区海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筑牢“技术底座”,进一步推动园区产业朝向“陆海统筹、数智融合”的方向迈进。

向海图强:创新深蓝擘画智慧蓝图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低碳成为航运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战略处处长、研究员纪永波介绍道,截至2025年5月,全球超半数新船订单采用替代燃料,LNG与甲醇动力船舶占据主导,氢、氨等新兴选项快速发展。国际海事组织(IMO)设定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欧盟已将航运纳入碳交易体系并实施燃料温室气体强度限制。中国也积极推进海运绿色转型,出台政策,大力推动老旧船舶更新与新能源船舶发展,在绿醇、绿氢绿氨等绿色燃料规划产能领跑全球,上海、舟山、深圳等港口正积极建设国际绿色燃料加注中心,产业链配套逐步完善,助力海运迈向低碳未来。

为应对福建海洋经济在技术、产业、人才与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制约,福建理工大学互联网经贸学院院长张建中提出,必须全面激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与开放合作四大内生动力,应着力构建高水平海洋科创体系、优化现代化海洋产业生态、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扩大海洋开放合作四方面精准发力,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福建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跨越。

福建省委党校教授蔡勇志表示,当前“海上福建”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25万亿元,占全省GDP 22%,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三,但仍然面临着水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海洋科研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应以全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精神——“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为路径,强化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推动海洋养殖向深远海拓展,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壮大海洋高端装备、蓝色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统筹海洋生态保护与开放合作,全力打造“海上福建”高质量样本。

面对国内近海小型船舶基数大、安全性低、新能源化进程缓慢等痛点,作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福建宝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凤现场分享了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介绍了他们企业在全国首创的四位一体综合解决方案,以及近海渔业甲醇动力“先试先行”示范项目等。同时,宝帆科技还牵头组建了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联盟,通过建设运营中心、布局生产基地、开拓印尼市场等举措,构建产业链协同生态,赋能海洋经济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

以海为媒:论见对话共兴蓝海

在论见对话环节,福建理工大学智慧海洋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董帝渤主持讨论,来自金融机构、协会、园区企业等代表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路径”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在产业升级与企业实践方面,中致锐科、闽高电力、吉星智能等园区企业代表结合自身业务实践分享经验。中致锐科总经理黄祖銮认为,推动智慧海洋与海工装备发展,关键在于推动“绿色智能”技术在易见效场景率先商业化落地,应围绕动力系统绿色革命、推进“务实智能”和构建“船-岸-云”数据链三个方面破局,大幅提升企业行业竞争力。吉星智能总经理刘华松表示,要建设“符合福建特色的智慧海洋”不仅需要信息通信及智能技术来赋能和保障海洋安全生产,还要贯彻国防要求,福建可凭借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加快布局发展海洋探测防控、海洋无人航行器和天地一体通信等亦军亦民技术,为海洋智能装备产业提供发展机遇。针对传统海产养殖“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痛点,闽高电力技术总监阮成功介绍了“风-光-储-充-用”“五位一体”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的创新思路,以及通过多能源集成供给、智能投喂管理、立体化环境监测、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构建了从能源供给到养殖的全过程智能化管控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为海洋渔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在航海科技与海洋文化普及推广方面,福建港航船舶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航海科普大使林超明指出,近年来,我国航海科技与海洋文化普及工作持续深化。一方面,中国航海学会、福建省航海学会及航海科普大使队伍积极发挥作用,联合中国科协、福建省科协,结合全国科普月活动与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福建省海洋装备科普志愿者专家团队力量,打造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海洋经济科创高地等重要平台,让极地深海探索、绿色智能航海技术 “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效打破科技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壁垒;另一方面,行业通过团结协作与科技创新,持续输出标准化成果。2025年,多项关键标准陆续发布或推进,包括《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海洋渔业认定指南》《交通运输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披露指南》等,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沃土,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与文化自信夯实根基。

在金融赋能方面,福建海峡银行福州新区分行副行长、海洋专营支行行长吴凌畅围绕智慧海洋、海工装备等技术密集、周期长、风险高的产业方向,分享了精准支持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系统化的能力建设,福建海峡银行以“专注”锚定方向、以“专业”构建能力、以“品牌”打通信任、以“生态”深化价值,有效促进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为海洋经济项目与金融资源搭建对接桥梁,推动更多金融“活水”向海洋产业汇聚,为福建海洋经济注入强劲“金融动力”。

闽在海中,向海图强。如今的福建海洋经济,正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澎湃前行。福州软件园作为“数字中国·实践起点”,既是数字技术的“集聚高地”,更是海洋经济的“赋能伙伴”。未来,园区将继续立足数字产业优势,主动扛起“数字赋能海洋”的使命担当,为福建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更多“数字动能”,也为全国数字与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州路径”。


联系作者

admin

TA的动态
热门会展
热门展会